北京冬奧會引起世界各國關注,期間的藍天更是讓各位重新認識了北京藍。這也體現了近年來中國強力治理空氣污染的成果。美聯社近期報道,北京的空氣質量相較十年前得到了“顯著的”改善。“改變正在發生”,這是每個身處其中和遠遠觀察的人都能真實感知到的。
為了準備冬奧會,北京市集中開展大氣污染防治,實施300多項治理措施,開展PM2.5來源多輪解析,建立覆蓋“天空地”的高密度監測體系;連同整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也開展協同共治、聯防聯控,建立了包括科技治污、信息共享、空氣質量預報會商及執法聯動等機制……下功夫、花心思,帶來的不僅是2021年北京空氣質量創歷史最優、首次全面達標,還有冬奧期間舉世矚目的“北京藍”。
自2015年成功申辦冬奧會以來,綠色、可持續辦奧的理念一直得到充分踐行。從冬奧會開幕式創造歷史地讓主火炬“大火”變“微火”,更好展現綠色低碳與可持續發展理念,到不搞大拆大建,最大限度復用現有場館,再到場館全部達到綠色建筑三星標準,由100%綠色電力供應,賽時交通服務保障所用200多輛大巴車均為氫能源……北京冬奧組委全面兌現申辦時做出的承諾,成就歷史上首屆實現“碳中和”的奧運會,展現了制度優勢、科技創新等多重實力,更凸顯了中國的責任心和決心。
綠色、藍色并非冬奧“專供”,而是會長久延續下去的北京新貌、中國新貌。“北京冬奧會最大程度使用了2008年夏季奧運會場館,這表明2008年的‘奧運遺產’得以延續。”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曾這么評價。的確,兩屆奧運會的舉辦對我國環境治理起到了加速助力的作用,2022年北京冬奧會也絕不是終點,而是一個新的起點。冬奧場館和冬奧村都將重復利用,賽事的氫能源大巴車也將投身城市公共交通,“用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”在冬奧結束后仍將繼續……北京冬奧會的綠色理念與實踐,不僅為冬奧會舉辦樹立起新的標桿,更是為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留下綠色遺產,綠色低碳理念會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。
中國將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,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。此次綠色、共享、開放、廉潔的冬奧盛會就是一個很好的窗口,證明了中國的能力與決心。
不僅如此,保溫材料在各個場館中的應用,對于建筑低碳起到了很大作用,綠米保溫作為專業保溫材料供應商,主要供應橡塑、地暖等多種保溫材料,為全國低碳任務完成提供專業服務。